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康荣平:中国历史上大型家族企业兴衰的成因——康百万析
发布时间:2019-10-1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康荣平教授于2019108日下午三时,在人文楼历史学系1306室举办题目为“中国历史上大型家族企业兴衰的成因——康百万析”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历史学系赵晋老师主持。

 


讲座开始,康荣平教授首先解释“康百万”一词并非特指个人,而是对豫西康应魁家族企业的统称,并以“康百万庄园”的实景图引入讲座的主题。

康氏家族的祖业起于明朝初期洪武七年(1374年);16世纪初,六世康绍敬开始经营长途贸易,康氏家族企业即以此为起点,直至1949年资产归公而止。据推算,康氏家族企业共传承了12400余年。康教授认为该家族企业创造了中国大型家族企业最长寿的历史记录,这是围绕康氏家族企业展开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讲座的上半场,康教授阐释了康氏家族企业的兴盛过程。康氏企业在初期,主要利用黄河水道做河南与山东之间的长途贩运;至十二世康大勇始建立康家船队,大河行船,开辟山东基地,使康氏企业的经济实力范围由中原扩大到鲁南广大地区和沿大运河的江淮及冀南一带;再到十四世康应魁创办木材厂和造船厂,康家船队规模迅速扩大,成为黄河水道上最大的商业船队。此外,康应魁还开创了以泾阳为中心的陕西基地,其中包括三千亩粮棉田地、大量店铺和栈房网络,从而使康氏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兼容东西向物流、商贸和农业的企业。康教授认为康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得益于密布黄河和大运河流域的货栈体系,以及其自身包括栈房制、相公制、柜先制等在内的独特的治理和运营模式;要求顾及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均衡的“留余”文化更是“康百万”延续400年的灵魂和核心。同为商业组织,康荣平教授在商业类型、政商关系、产业链、乡缘和血缘等方面,对“康百万”和晋商徽商做了比较,总结称晋商是以南北茶盐贩运起家,终止于票号方式的银行信贷和结算业务;而康氏是以航运起家,终止于以网络实体和信用为基础的全产业链经营。

 


在下半场讲座中,康教授探讨了康氏家族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衰落的成因。康教授认为在古代社会,长途贩运是商品经济发达程度和规模的关键指标,大型企业绝大多数即诞生在这一领域之中。宋代的“水稻革命”,使粮食取代奢侈品而成为长途贩运的主要产品。明清之际,棉布上升为手工制品的头号商品、长途贩运的大宗货物。同时期,南北大运河修通,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品市场继续扩大,商人地位也在上升。康氏企业正是在此长时段的历史背景中,抓住机遇,稳步发展。“航运”和“信用”是康氏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康氏没能跟上交通工具进步带来的物流通道和经营方式上的变迁,也未能将家族信用和分布广大的经营网点与现代商业信用接轨合作。康教授精炼地总结道,康氏没落的原因应归结为经济史的变迁使康氏家族企业丧失核心价值,康氏企业未能在经济史变迁的关口,有效地通过内部变革将核心价值变换成下一个经济时代需要的样式,因而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讲座最后,在座师生与康荣平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康教授、章义和老师与赵晋老师均强调了企业史研究至今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许多档案材料与文献未被充分利用,我们应重视其研究价值,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