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文史哲大类平台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9-11-20

20191116日上午,“文史哲大类平台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历史学系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历史学系包诗卿老师主持,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承办。来自我校教务处、历史学系、中文系以及上海师大人文学院的老师出席了本次会议。

         9时整,会议正式开始。我系副主任黄爱梅老师致辞,她介绍了我校进行文史哲大类平台培养的基本情况:20189月正式实施该制度,文史哲大一学生共需修读大类平台必修课618学分,选修课48学分,其中历史学系提供了《中国古代文明(上、下)》2门必修课和8门选修课。在本次会议前,还进行了历史学系大类平台课程教学情况的小调查。经过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此培养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于大类平台课程需要考虑到课程的受众特点。不过在教学过程中,班级规模过大、师生互动不够、过程性评价有待加强,而大类培养与加强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理顺。

上午9:30,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华东师大教务处、历史学系以及上海师大人文学院的7位老师就大类平台课程建设作了相关的主题报告和经验分享。

教务处郭源源老师作了“文史哲大类平台课程建设调研结果汇报”的发言,指出在调研中发现了诸多问题,如部分大类课程班级人数过于庞大、学生在选课上仍倾向于选择本专业的大类课程。此外她还介绍了本次调研所收集的学生关于课程内容、班级规模、课程设置、选课指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历史学系董佳贝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大类平台课程教学的思考”,她结合《中国古代文明》课程的教学经历,对如何在有限课时内吃透重点内容、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氛围以及大类平台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平衡三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针对“大类平台课程里学生主动性的调动”的问题,历史学系王进锋老师认为教学不同于科研,教师需要从中观乃至宏观层面进行授课,在备课过程中要主动学习,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同时要有现实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也要及时做出回应。

历史学系黄阿明老师作了“关于历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与评价的一些思考”的发言,对历史学是什么样的学科做了讨论,认为现今历史学教育所呈现混乱与退步的状况,正是由行政指挥和急于同西方接轨的迫切心理造成的。在课程设置方面,他认为历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当、灵活调整,建议增加写作课程的比重,强调做好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分别针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历史学系章义和老师指出,全体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去了解大类平台课程,强调大类平台课程的建设目标为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效率,加强优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认为大类平台课程是尊重教师能动性基础上的团队教学,要实现从以“教”为主模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模式。在谈到大学课程建设方面,章老师指出应是高效的通识课、优质的大类平台课以及特色鲜明的专业课三者融通和谐,并希望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推动本科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历史学系金蕙涵老师作了“关于本科教学方法的经验分享”的发言,结合自己的本科学习经历以及在美国的本科助教经历,强调教师应在课堂报告、论文写作和资料搜集等技术性训练中发挥指导作用,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上海师大人文学院杨晓宜老师作了“历史教学多元应用”的发言,对历史教学做了一些思考,认为课程内容设计上需要多元化,发展大众史学,培养文史情怀,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就如何进行课程与小组讨论,介绍了自己的教学实践。

上午11:20,会议进入热烈的圆桌讨论环节,老师们互相交流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对大类平台课程建设的认识。

中文系吕志峰老师就大类课程的具体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类课程不是对专业课的简单修补,而是有计划、有安排、有体系的,同一门课程即使由不同老师教学,也需具备共同的教学大纲。他还特别指出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中,需要在宣传层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帮助师生转变观念,理解文史哲大类平台培养的内容和意义。

大夏书院韩春红书记指出,大类培养所体现的教育的变化,是符合大众化个性教育要求的,所以应顺应变革,跟上步伐。在大类平台课程建设中,应该在尊重教师个性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团队合作。她还表示,书院制与大类平台课程建设是相互融通的,书院将积极配合教务处的教学任务,与专业院系紧密协作,共同做好第一课堂的教学服务工作。

历史学系牟发松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大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以研究和创新为依托,最出色的授课者同时也应是最出色的研究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对象,必须把给本科生讲课和给研究生授课以及作报告区分开来。

历史学系阮清华老师希望今后能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还希望学校层面能够对评教机制做出一定的改革,不要把学生评教结果当成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唯一标准。

历史学系刘敏老师谈到,大类平台课程学生来源不一,既有历史专业的,也有中文、哲学专业的,即使历史专业内部,又有师范与非师范生的区分。不同类别的学生对课程的需求和期望不同,这是授课时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教务处谭红岩老师介绍了教务处方面对大类平台课程建设的支持,并表示教务处层面将在大类培养方面进一步推动,加强与院系的联络,通过支持跨院系教研和教学方式改革等举措,推动大类平台课程从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


    最后,章义和老师对会议做了总结。他首先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参会,以及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感谢,指出大类平台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虽然建设时间仅一年有余,但成效显著。同时也强调由于目前尚处摸索阶段,任务还很重,在课程平台的构建、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打造等方面都需要去一一筹划和解决。他希望教务处和大夏书院要多加指导和帮助,文史哲三个院系也要相互学习、相互支撑,一边探索,一边总结,并做好宣传工作,为教育改革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