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寻华夏古韵――历史系开展洛阳西安历史文化考察
发布时间:2016-07-23
  2016年7月6日到7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三十余名师生前往洛阳、西安进行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洛阳、西安是我国古都名城,历史悠久且均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考察西安、洛阳古都及古人类遗址,对历史系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意义重大。本次实践活动不仅将加深历史系学生对于历史的感知和把握,同时也将助于学生全面性、多角度地理解古都的变迁,思考其历史源流。
 

 
  考察前期动员大会上,孟钟捷老师、黄爱梅老师分别就考察目的、考察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从专业角度对后续考察成果的整理及研究给予了学术性指导。
 

 
  7月6日,在蔡慧贤老师和姚燕珊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搭乘列车北上,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考察活动。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到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我们跨越千里,追寻着历史的轨迹。
 
一、寻迹・时代风貌
1.  秦风古韵
  西安,古称“长安”,秦朝在此建都,也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临潼区骊山北麓,高大巍峨的山包乃秦皇卧处,至今不容冒犯。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七月酷暑,实践队员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对兵马俑坑中的陶佣及其他随葬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从浩瀚庞大的兵马俑墓葬群中,大家不仅对古代的工艺与智慧有了直观感受,也侧面了解了秦朝的军事概况。
 

 
2.盛唐一瞥
  无论在洛阳还是西安,唐朝盛世的遗迹无疑是重点的考察对象,与太宗武皇相关的美谈在两个古都也是随处可闻。实践队伍首先考察了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的大明宫遗址公园。大明宫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年)原是隋代禁苑的一部分,唐太宗后为其父李渊在该地修建的夏宫永安宫,面积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队员们考察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和其他宫殿遗迹。其中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共开设五个门道。可惜的是,大明宫毁于唐末,如今大门只遗存其基址,不免让人嗟叹。
 

   

 
  在西安也探访了华清宫。据历史记载,华清宫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汉代曾在这里建造帝王贵族的行宫别墅。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看着汤池遗址,耳畔仿佛也响起《长恨歌》中诗句。
 
 

  
  乾陵则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它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走近六十一蕃臣像,聆听盛唐时万国来朝的故事;仰望无字碑,思考一代女皇帝武则天的功过是非;而后走进懿德太子等陪葬墓道,进一步触摸历史。
  

 

 
二、窥史・文博探源
  短短七天,考察队员们参观了数个博物馆,从众多出土文物中窥见了长河一粟。西安半坡博物馆主体陈列是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以及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母系氏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有哪些特点?社会如何运作?半坡文化如何体现……这些问题,都通过遗址现场、工作人员讲解、以及观察馆中陈列的工具、彩陶、雕塑等物品找到答案。
 

 
  而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考察,则让队员们沉迷其中。它就像一个巨大宝库,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反映陕西自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至鸦片战争一百多万年的发展过程。即使考察当天馆内人潮汹涌,但大家的热情丝毫不减,并对有助于本小组课题研究开展的展厅进行重点观察,详细记录。
 

 

 

 
  碑林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点之一,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有着巨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镇馆之宝“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了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对研究宗教史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信步其间,队员们无不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专业拓碑者的辛勤劳作而感动。
 

 

 

 
三、专题・佛法悠扬
  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的传入是其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考察队伍此次也考察了多处佛教寺院。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清晨时分,走进山门,随着僧人早课的诵经之声进行考察,感受佛法悠扬。
 

 
  历史系学子对洛阳龙门石窟一定不陌生。考察队员们参观石窟的同时,对佛像的艺术成就和研究价值产生了诸多思考。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经历多个朝代达四百余年的营造。奉先寺、宾阳洞、万佛洞等石刻是其中主要的景观,不仅有历史的渊源,也反映了审美和工艺特点。拾级而上,队员们认真观看,细心聆听;而对于一个世纪以前因战乱而导致佛像被大批盗挖的行为,也扼腕叹息。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在道教盛行的唐朝,大雁塔作为皇家寺院得以较好保存,并历经多次改建。队员们参观了大慈恩寺的庭院建筑,深深为佛家寺院庄严的氛围所感染,也为古人的心性和智慧折服。
 

 
四、感知・人文历史
  考察的收获是丰富的。在洛阳和西安两座古都中,除了对断代史、专题史的研究以外,还有对人文历史的感知。在关林,大家感受到的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对忠义仁勇的追求;在街头巷尾,从当地的饮食文化中,也能感知到历史的流淌。相传陕西锅盔是武则天时期修建乾陵时士兵无心插柳所创制的,至今已成为陕西人缺之不可的干粮美食。此外还有肉夹馍、羊肉泡馍、果馅等一系列传统美食,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时代变迁中当地的人文风情,都是穿越时空的文化遗产。本次考察中,其中一组队员也将以饮食文化为入口开展学术研究。
 

   
  本次考察过程中队员们格外注重博古通今,尤其是在考察近现代历史遗存时,更能够激发同学们对当下现实的思考。西安华清宫,正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五间厅外的弹痕、兵谏亭的故事,无不诉说着八十年前的历史风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也鼓舞了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实践队员追寻史迹,登上兵谏亭,感受着风云变幻,心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再次经过西安的城墙,历史系学子的实地考察也即将画上句点。回顾这几天的考察历程,我们看过很多也想过很多,沉淀下来的你我明白,这一趟不会有终点。将军楼见证着多少代的辉煌屈辱,踏着石板的将士又是怎样抬眼望着悠悠关外。今日的我们无法可解,却仍愿抱着这一腔热忱与敬意,去循这流年的印记。
 

 
  本次考察活动的成果将在考察后以学术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各个角度研究西安及洛阳的人文风貌,从学术的角度加以梳理和研究,力求将古都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传之于众、发扬光大。
 
 
  撰稿:孙唯迪
  摄影:岳晋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