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瀚青读书沙龙解读《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发布时间:2015-12-07


  2015年11月24日下午1点,在历史系1306教室,我校思勉高等研究院张济顺教授于瀚青读书沙龙为学生导读其新著《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

  《远去的都市》一书是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史论集,该书围绕着“都市远去,但摩登并未逝去”这一主题,从“劳动人民”“知识人与文化人”以及“小市民”三个研究主体出发,对1950年代的上海社会文化作了一次重访。该书出版后,在学界和社会引起了不少的讨论,尤其是围绕着“断裂与延续”的话题,10月16日,复旦大学也曾专门召开了此书的讨论会。为此,翰青读书沙龙特意邀请张济顺老师导读,以飨华师大学子。

  在读书会上,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她坦言,希望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解读1950年代的上海。张老师发现对“延续性”的挖掘可能是研究上海史的一条新路径。但是如果仅仅讨论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究竟是断裂还是延续,将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重要的是要清楚关于断裂与延续的讨论是在怎样的历史叙事框架中产生的。为此,张老师一一分析和检讨了革命史、极权主义和现代化三种叙事框架。她指出“革命史大叙事”一度被摈弃,而“极权主义论”又将革命史的红色叙事完全颠覆为黑色的“压迫叙事”,然而这种“极权主义论”仍然没有摆脱革命史的叙事范畴。现代化论则从史观角度将革命视为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异己力量,它虽然从史观的歧义挑战了“正统”的革命大叙事,但是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历史叙事尺度与中国革命的尺度是难舍难分的,“告别”革命史是绝无可能的。近年来,国内史学界有“重写”革命史的态势,力图以大关怀去拼接小历史的“碎片”,从而改写“大历史”。张老师希望在新革命史的观照下,将革命史引入城市史的研究中;希望从各种充满矛盾的历史文献中认真甄别,以换回1950年代上海的真正价值。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其在新路径的指引下,主要想探讨以下问题:中共的底层依赖力量与其阶级理论是否相契合?如果不切合,中共该如何弥补?1950年代的“新上海”与“旧上海”是否两重天?中国革命的历史正当性是否在中国执政之后顺理成章地转换为政权的合法性?上海的地方性是否延续?“摩登”与“繁华”与1950年代改造后的新上海有何种联系?国家与革命是如何进入上海城市生活的日常空间?1950年代的上海史毛泽东时代继续革命一条通衢的起点还是显现过多重发展的可能性?……以上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思考。

  最后,同学们交流了读完本书之后的一些看法,都指出本书是一本问题意识极强、档案解读十分到位的书。无论是在历史知识层面,还是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层面,同学们都表示获益良多。


  撰稿:杨芳、龚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