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历史系学子深入考察上海电影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13-08-16
沪上摩登,光影寻梦
――历史系学子深入考察上海电影历史文化
为继续探索上海百年光影的历史进程,8月上旬,历史系暑期社会实践队不顾炎炎夏日,对沪上多处故居进行深入考察。
8月2日,实践队来到了多伦路上海首家主题电影吧――老电影咖啡吧,咖啡吧最大的特点是二楼可以看由老式电影机放映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一杯咖啡,一部老上海电影,让实践队员切实感受到:电影的功能,就像“充满着戏剧化的感性和思想的浓汤”,热乎乎地消化在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态度和认知方式里。
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电影史也不例外。为了更好地了解电影背后的人与历史,实践队又走访了老上海一些著名影星的故居,期待寻找到更多记录上海电影发展的历史片段。8月3日,实践队来到位于湖南路8号的赵丹故居。赵丹被誉为“中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表演大师”,曾在《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为了和平》、《李时珍》、《林则徐》、《烈火中永生》等多部影片中成功塑造过众多的艺术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他主演的《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两部影片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具规模的国际型现代都市上海为背景,率先将镜头对准都市平民的市井生活,以通俗易懂的轻喜剧风格,展现了“现代性”对于中下层青年物质和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冲击和影响。1962年,上海市电影局把这幢洋房的三楼一层,分配给赵丹居住,他在这里居住了16年,写下了《银幕形象创造》、《地狱之门》等书籍。
赵丹故居
8月8日,小分队来到了“电影皇后”胡蝶位于四川北路1906弄余庆坊的故居。胡蝶,生于今虹口区东大名路辅庆里,广东鹤山人。1924年初全家重返上海住此,同年秋,考入中华电影学院,取艺名胡蝶,半年后结业。她在《成功》、《秋扇怨》、《电影女明星》、《铁扇公主》、《火烧红莲寺》等影片中有过出色表演。1930年秋,胡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胡蝶在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先后主演了百余部电影,饰演了旧中国的各类妇女形象,她的电影生涯和艺术成就构成了中国电影的独特篇章。
胡蝶故居
胡蝶担任封面人物的1934年出版的《良友》电影专刊
除了实地考察外,实践队查找了很多有关上海电影发展的文献资料。实践队在查阅文献资料时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从30年代起,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载的社交活动从请客人吃饭逐渐转变为请人看电影,在他生命最后的20年,他一共观看了149部电影。由此可见,电影正在塑造着现代都市人的休闲方式和精神生活。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上海影人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凭借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众多“第一”。
现选取一些我们考察到的“第一”简要列举如下:
1、第一次放映“影戏”:1896年6月30日,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在魔术杂耍表演间隙放映了“西洋影戏”。
2、第一次放映电影:1897年5月22日,在上海黄浦江畔的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举行了中国有史可考的第一次电影放映。实践队也于8月3日到达了浦江饭店进行考察,近距离感受历史。
3、中国第一篇关于电影的到来的印刷文字:刊于上海1897年9月5日《游戏报》上的一篇评论《观美国影戏记》,形象地记录了美国放映师詹姆斯▪里卡尔登在上海放映了爱迪生电影后,人们产生的巨大的激动和惊喜心情。文中说到:“近有美国电光影戏,制同影灯,而奇幻皆出人意料之外者。昨夕雨后新凉,偕友人往奇园观焉。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舞蹈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又为一美国之马路,电灯高烛,马车来往如游龙,道旁行人纷纷如织,观者至此几疑身入其中,无不眉为之飞,色为之舞。忽灯光一明,万象俱灭。其他尚多,不能悉记,洵奇观也!”
4、第一家影院:中国境内最早的电影活动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西班牙电影商人加仑白克在虹口乍浦路跑冰场放映电影。光绪三十四年,雷玛斯购下乍浦路中西书院北首112号的跑冰场场地,用铅皮搭建一座简易建筑,起名虹口活动影戏园,设木板座椅250只,首映西片《龙巢》,是为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上座率很高。此外,电影对当年文化青年的吸引力可以从著名导演汤晓丹的回忆录中窥见一斑,“提篮桥的虹口大戏院,建立于本世纪初,是西班牙商人用剥削中国老百姓的血汗钱建造起来的…我和沈西苓总是带着干粮进去,从第一场看到最后一场。长达十几小时反复看一部影片,对于我们极有帮助。”
5、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1909年,由美籍俄裔电影商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香港路5号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由外商投资创办的电影公司。
6、中国电影学校之先河:1922年3月,随明星影片公司的创办而同时创立的明星影戏学校,开创了中国电影学校之先河。
在暑期实践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也不忘给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展开下面的实践。8月10日14:00,大家来到了上海图书馆西区3楼音乐欣赏室,聆听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石川教授介绍沪港电影交往史。石老师从天一公司《白金龙》打开南洋市场开始,剖析了3个案例:50年代越剧《梁祝》在港破票房纪录、60年代长城版《三笑》与文人传奇、隆昌公寓与九龙城寨:72家房客的三次翻拍,并对上海电影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令我们受益匪浅。
至此,实践队员对上海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更多的体会。组员秦怡华说道:中国电影的青春,在上海度过了传奇而浪漫的光阴。然而上海的旧电影,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宛如一位蒙着面纱,萦着音乐婉约而来的女子,浪漫而怀旧。我们踏着追寻的脚步,轻轻撩拨起面纱,扑面而来的有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也有大上海你争我夺的刀光剑影,有高官豪富们的浮华荣耀,也有底层小民的奔波与坚持……在星稀的夜晚,看着这座明起万盏灯火的城,拨动起人们的思绪与情怀,是那旧梦中的幽忧与温情。那时的记忆虽然飘渺,却温热依旧!
上海电影文化寻梦之旅,我们依然在路上!
 
                  通讯员:原媛  秦怡华  徐沁
来源:华东师大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