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卓越讲坛(二)|李昕升:美洲作物与人口关系辨——兼论历史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一一2023年3月17日下午14:00——16:40,华东师范大学“卓越讲坛·青年跨学科研究学术讲座”在人文楼5303顺利举办。南京农业大学博士、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李昕升副教授进行题为“美洲作物与人口关系辨——兼论历史研究中的跨学科方法”的讲座。历史学系教授、思勉班导师李文杰老师主持此次活动,累计近万人次线上线下观看。本讲座为华东师范大学第11期卓越讲坛系列活动的第二场。



一一讲座伊始,主持人李文杰老师首先介绍了李昕升老师以及本次讲座的主题:关于作物史研究问题,以及美洲作物推广同清代中国人口剧增的相互关系究竟如何。李昕升老师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史(农业史)、历史地理、经济史与中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著有《中国南瓜史》《明清以来美洲粮食作物经济地理研究》《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等。

一一本次讲座,李老师主要从作物史的视角,用博赛拉普的反马尔萨斯理论的人口压力决定食物生产观点,重新阐释传统中国人口增长同食物生产的关系,指出美洲作物不是刺激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就全国而言,仍然是传统粮食作物在明清之际到清前中期中国人口爆发式增长的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强调技术革新由人口增长决定,不能混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一李昕升老师首先讲述了关于作物史研究的问题。他指出,作物史以研究作物的传播、演进以及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旨趣,突破“成就描述”的研究范式,探究物种在世界历史上的传播和历史上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科学与文明发展的认识,揭示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其研究具有无穷张力,除了农史研究者,还有很多历史学、其他学科参与便可证明这一点。而一部作物史,是一部农业史,是一部文化史,甚至是一部文明史。

一一在美洲作物同人口问题关系的内容上,李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作为显学的美洲作物史,回顾了改革开放前、21世纪前以及近二十年以来的三个阶段的中国美洲作物史研究,并由此引出在此方面研究领域的一些不足,以及学术发展的未来——通过引入经济学,实现科技化的量化研究。

一一随后,李老师重点介绍了何炳棣就美洲作物与人口问题提出的“美洲作物决定论”,肯定其在农业创新对人口增长影响上的敏锐发现,以及在打破以往仅从制度框架、政治变迁等主流视角分析美洲作物问题的做法上的重大意义。

一一也因此,有心人受到前贤的启发,“变本加厉”地强调美洲作物对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侯杨方、韩茂莉已经驳斥过这样的观点。李老师从学术实证的角度举出具体实例,用事实有力地驳斥了这样的论点。

一一最后,李老师提出了其关键的论点,“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即由于技术、口味、文化等因素,国人对于外来作物的接受和调试,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因而在这种稳定的饮食结构下,外来作物的优势最初都被忽视了,它们影响的发挥要经过几百上千年的缓冲,传入中国最晚的美洲作物,在近代乃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影响都是比较弱小的。



一一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李文杰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的点评和总结,他肯定了李昕升老师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同学们应该谨慎对待生活经验与历史研究的类比,解读史料应注意逻辑关系(如李昕升老师提到的,方志里面某外来农作物引种时间早,并不意味着种植强度大),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看似简单的历史研究结论背后,也需要大量的定量研究。同时指出,同学们可随时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对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学习的习惯。

一一之后,李昕升老师还与老师同学们展开互动,讨论了“史料如何体现粮食作物对于人口影响”、“为何许多父辈记忆都认为美洲作物在支撑人口生存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超稳定饮食结构是否更多地体现在主食方面”以及“饮食文化在主食演化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

一一讲座最后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

编辑:窦薇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