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华东师大历史学系

全球史与区域史

2024/3



一一2024年3月14日中午,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举办了一次青联会午餐沙龙,邀请来访的坦桑尼亚、德国、美国学者与历史学系的青年教师开展了一场圆桌论坛。其中,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德国的奥格斯堡大学是我系设立海外工作站的高校,趁此次活动,两大海外工作站会面,并且计划未来召开五大海外工作站的联席会议,以加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的全球网络联盟,推进世界史学科建设。此次活动也邀请了正在访问我校的外国学者。在两个多小时的圆桌会话中,非洲、欧洲、美洲与亚洲的学者围绕着“全球史与区域史”的主题,进行了一场非常热烈且富有启示的讨论。


一一历史学系副主任朱明教授做了开场白。他指出全球史是当下国际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而区域国别研究是中国当前最急需的领域和方向,全球史在国际上已经经历了6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热潮,近年来又再度流行,但依然缺乏从地方出发的视角,希望借助此次各大洲学者来访的机会,分享不同背景的在地和全球经验,展开多方的交流和对话,加强全球网络的建设。此次活动也是为了推进历史学系的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改革,华东师大历史学系世界史学科有很好的区域史研究基础,如中国周边、欧洲史、非洲史,中国史学科也有悠久的江南史传统,亦希望借助此次论坛启发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学科围绕特定主体展开更深度的合作。

一一圆桌讨论聚焦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民族国家叙事与全球/地方叙事的张力。
一一华东师大历史学系教授贝蒂墨(Timothy Baycroft)指出,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试图彰显突出本民族或本国家的特殊性、独特性,但矛盾的是,这种叙事模式也日渐成为一种欧洲甚至全球现象,它创造了关于国家的“神话”,遮蔽了历史的全球性和地方性。历史学者需要做的是克服国族主义,“当我们研究上海时,它并非‘中国’的故事,而是‘上海’的故事,或者‘全球’的故事”。尽管全球史研究相较国别史研究要花费更大的精力、面临更多的困难,但历史学者可以通过更勤勉的工作、团队协作等方式为之努力,以超越国界和建立相互联系。
一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历史系主任康加拉威(Hezron Romanus Kangalawe)以非洲为区域,认为在非洲谈论全球史容易被视为在谈论一种超越了国家的历史,在坦桑尼亚亦存在这样的争论:对全球史的书写是否已经比对坦桑尼亚自身历史的书写更多?在非洲,泛非主义似乎比全球视角更重要。但是,对非洲史的书写的确需要兼顾全球和地方的视角,还有许多关于非洲历史的问题需要通过将非洲与全球以及非洲内部的互动结合起来加以探寻,重要的是把握“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地方历史”以及“从全球获得了什么”。他还考虑从技术史的角度进行地方史和全球史的书写。
一一正在访问华东师大传播学院的辛汗(Shanti Marie Singham)教授来自美国威廉姆斯学院非洲研究及历史系,她以在世界各大洲生活的丰富多元背景,探讨了全球史的区域性路径,认为非洲在后殖民时代的地缘政治强化了非洲全球史和区域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图片
一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兰·梅吉尔(Allan Megill)主要研究现代欧洲思想史、史学史和史学理论,他指出大历史(large-scale history)也是从特定角度(particular perspectives)出发的历史,可以补充其他层级的历史研究和书写。
一一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王燕老师认为全球史中的地方节点不一定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乡村、市镇,她还提供了从中国特定省份出发的全球史最新成果,认为这种视角可以弥补全球史的短板,为中国史和世界史架起一座桥梁。

一一圆桌讨论的第二个方面是全球史的教学。
一一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历史系教授苏珊·波普(Susanne Pop)指出,首先,将本国历史纳入世界史课程中是具备可行性的,以美国历史学家设计的一套世界史教程为例,这套历史课程不是按照国别的单元编写书写的,而是基于全球史互联互动的结构展开,并将本国历史同他国历史一道置于其中。其次,即使是在分别开设了本国史和世界史两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将本国史置入世界史中,令学生得以从本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来学习本国历史,同样有利于历史教学,教学者可以通过年表以及国别和世界两个框架来培养学生的全球史思维。再次,以德国的历史教材和教学为例,欧洲历史教学中缺乏欧洲以外,尤其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内容,有被殖民历史经验的国家往往更了解前殖民帝国的历史,但反过来并非如此,而这正是我们呼吁全球史的意义之一。

图片
一一正在华东师大外语学院访问的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副教授马骏(Félix Jun MA)多年来关注法国的历史教科书,他指出,法国中学历史教材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内容基本只有法国和欧洲的历史,没有亚洲史,法国教育部仅于几年前在高三教科书中加入了“1949年后的中国”,但古代和近代中国史部分仍然完全缺失,这使法国的学生缺乏对中国史和中西历史联系的了解。
一一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历史系的米夏埃尔·沃布林(Michael Wobring)与华东师大历史学系肖琦副教授认为,全球史的教学中还存在其他限制和挑战:首先,历史学科的教学时间有限,这给额外进行全球史视角的教学造成了困难。其次,从国别视角到全球视角的切换对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再次,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方式在课外向学生进行全球史视角的教学,包括激励学生出国交流以亲自体验。辛汗教授谈到了全球史教学的不同视角,认为要在地方的、国家的、区域的、全球的不同视角之间进行切换,她还以上海的音乐历史博物馆为例,认为博物馆会是在课外对公众进行历史教育的有效方式,从博物馆出发的全球史可能效果更好。
一一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历史系的基夫亚什(Andrea Azizi Kifyasi)认为,在历史学的知识生产和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着受现实政治影响的偏见,如何避免这种偏见是教学者需要思考的。
一一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姚昱教授多年来从事全球史中的橡胶和冷战史问题,他介绍了华东师大历史学系在世界史和全球史领域整合全球和区域历史资源、突破国别边界和现有范式的努力及成果,还讲到了全球史教学和政治利益之间的平衡。
一一参与讨论的还有华东师大历史学系的唐小兵、王悦、范丁梁等,大家就如何从全球的多元地方出发和寻求更优的历史书写各抒己见,围绕着世界史、中国史、全球史、区域史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华东师大历史学系还将围绕着全球史研究,充分借助五大海外工作站(德国奥格斯堡大学、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越南国家大学-人文社科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威尔逊中心)的力量,整合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学科的优势力量,并且继续推进海外工作站的建设,努力加强全球网络的互联互通,为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历史学系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