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

许纪霖

职称:教授

详细说明

       男,1957年生,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杂志编委。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日本爱知大学、东京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主要经历

1、1975年,中学毕业后下放到上海南汇县的东海农场,任图书管理员。

2、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

3、1981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师大政教系中共党史教研室研究中国民主党派史。

4、1985年,考取华师大政教系研究生攻读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5、1989年,调入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期间组织学者编写《中国现代化史》。

6、1993年,担任上海历史学会秘书长。

7、1997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期间赴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高校访学。

8、2002年,回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至今。

主要著述

1、《无穷的困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智者的尊严》,学林出版社,1992。

3、《精神的炼狱》,香港三联书店,1992。

4、《第三种尊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寻求意义》,上海三联书店,1997。

6、《暧昧的怀旧》,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黄炎培:方圆人生》(与倪华强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另一种启蒙》,花城出版社,1999。

10、《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015年再版修订。

11、《新世纪的思想地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回归公共空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大时代的知识人》,中华书局,2007;2012年再版增订。

14、《启蒙的自我瓦解》(合著),吉林出版集团,2007。

15、《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另一种理想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7、《读书人站起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启蒙如何起死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9、《城市的记忆――上海文化的多元历史传统》(合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0、《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1、《在诗意与残忍之间》,重庆出版社,2013。

22、《政治正当性的古今中西对话》,漓江出版社,2013。

23、《中国,何以文明》,中信出版社,2014。

主编作品

1、《中国现代化史》(与陈达凯合编),学林出版社,1995。

2、《内圣外王之境:梁漱溟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3、《一溪集:杜亚泉的生平与思想》(与田建业合编),三联书店,1999。

4、《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

5、《思想与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6、《杜亚泉文存》(与田建业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与李琼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

9、《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范大学思与文讲座演讲录》(与刘擎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

10、《丽娃河畔论思想2:华东师范大学思与文讲座演讲录续编》(与刘擎合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11、《史华慈论中国》(与宋宏合编),新星出版社,2006。

12、《史华慈与中国》(与朱政惠合编),吉林出版集团,2008。

13、《现代中国思想的核心观念》(与宋宏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现代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5、“知识分子论丛”

代表论文

1、《抗战后期国统区的民主宪政运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2、《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历史评述》,《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4期。

3、《从中国的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人格》,《读书》,1987年第1期。

4、《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1期。

5、《进退维谷的困惑:在学术与政治间徘徊的知识分子》,《走向未来》丛刊,1987年第2期。

6、《外圆与内方――近代知识分子的双重人格》,《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5期。

7、《商品经济中的知识分子生存危机》,《读书》,1988年第6期。

8、《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论》,《新启蒙》丛刊,1988年第1期。

9、《终极关怀与现代化》,《读书》,1991年第1期。

10、《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参政(1945-1949)》,《二十一世纪》,1991年6月号。

11、《近代中国政治变迁中的权力聚散》,《读书》,1992年第7期。

12、《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省察》,《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3、《中国自由主义的乌托邦:胡适与好政府主义讨论》,《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5期。

14、《理性的贫困:胡适的社会改造思想述评》,《现代与传统》丛刊,1994年第2辑。

15、《梁漱溟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念》,《学术集林》,1994年第2卷。

16、《史铁生:另一种理想主义》,《东方》,1996年第5期。

17、《文化认同的困境:9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反西化思潮》,《战略与管理》,1996年第5期。

18、《反西方主义不等于现代民族主义》,《明报月刊》(香港),1997年第3期。

19、《市民社会及其话语的构建》,《开放时代》,1997年第8期。

20、《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传统》,《二十一世纪》,1997年8月号。

21、《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22、《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遗产》,《开放时代》,1998年第7、8期合辑。

23、《启蒙的命运:二十年来的中国思想界》,《二十一世纪》,1998年2月号。

24、《两种危机与三种思潮――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25、《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死亡》,《文化中国》,2000年第6期。

26、《当代中国的两种自由》,《二十一世纪》,2001年2月号。

27、《两种民主的反思: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6期。

28、《众意还是公意?》,《天涯》,2002年第3期。

29、《“9・11”事件与全球正义》,《东方文化》,2002年第6期。

30、《当前学界的回顾和展望》,《开放时代》,2005年第1期。

31、《紧张而丰富的心灵:林同济思想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32、《置身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

33、《转型中的思想分化》,《史学月刊》,2004年第7期。

34、《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5、《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张君劢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想》,《学海》,2005年第1期。

36、《“断裂社会”中的近代知识人》,《光明日报》,2005年3月22日。

37、《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38、《重建社会重心: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学术月刊》,2006年第11期。

39、《世俗时代的中国人精神生活》,《天涯》,2007年第1期。

40、《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之历史转型》,《学海》,2007年第5期。

41、《近代中国政治正当性的价值冲突和内在紧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2、《“我是十九世纪之子”――王元化的最后二十年》,《读书》,2008年第8期。

43、《五四:一场世界主义情怀的公民运动》,《知识分子论丛》,2010年第9辑。

44、《大我的消解――现代中国个人主义思潮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春季号(总26期)。

45、《现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史学月刊》,2010年第2期。

46、《“少数人的责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士大夫意识》,《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

47、《从寻求富强到文明自觉――清末民初强国梦的历史嬗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8、《走向国家祭台之路》――从摩罗的“转向”看当代中国的虚无主义,《读书》,2010年第8、9期。

49、《普世文明,还是中国价值?――近十年的历史主义思潮》,《开放时代》,2010年第5期。

50、《反思辛亥:迷信“权力”的革命不会彻底》,《东方早报》,2011年6月10日。

51、《儒家宪政的现实与未来》,《开放时代》,2012年第1期。

52、《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53、《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文史哲》,2013年第3期。

54、《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5、《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56、《革命后的第二天――中国“魏玛时期”的思想与政治(1912-1927)》,2014年第3期。

57、《国王的两个身体:民国初年国家的权威与象征》,《学术月刊》,2015年第4期。

58、《“土豪”与“游士”――清末民初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士大夫精英》,《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59、《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60、《从世界文明的趋势寻找中国的未来》,《史学月刊》,2015年第11期。